4月24日下午,教务委员会、学校督导组在位育楼417室共同组织了“如何开展研讨课”为主题的教师工作坊第三期活动,一批热心研讨课的教师们参加了活动。活动由学校督导曾晓虹研究员主持。
曾晓虹首先与在座教师回顾了学校首轮“新生研讨课”实施情况,建议在学校面临大学更名和2017年审核评估之时,积极开展“研讨课”的教学实践,将“新生研讨课”推广试点,发展为面向全校各年级的“研讨课”,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研讨式教学,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转变思维方法,期待研讨课能如星火燎原,颠覆传统教学方法,营造师生共同改进、互动学习教学文化的形成。
“学习绝不是一种旁观者的游戏”、“你听过的,你会忘记;你看过的,你会记住;你参与过的,你会理解”、“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是促进互动和参与”……高教研究所刘海燕从成功小班研讨课的特征、研讨课设计的关键环节、研讨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作了主题发言,分享她在美国访学期间就小班教学问题走访美国高校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开设小班研讨课的思考。
汪祖杰、张维、刘玉、王军、贾晓明、王艳丽、樊士德、金晶、毛勇等与会老师畅谈自己对研讨课的理解,就研讨课的政策、管理、考核等问题各抒己见:
“研讨课的形式一定是讨论式、问题式”,
“研讨课通过有质量的讨论,为学生搭建平台,培养学生们的能力”,
“学校所有的课程都应有‘研讨’的元素,都需要提问、设问”,
“单纯的试卷考试已不再适合研讨课的要求,参与课堂表现,讨论中观点的表达及课程论文的写作等都是考核的组成方式”,
“可以采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灵活的讨论形式,让更多有兴趣的同学都能从中受益”,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允许授课教师选择学生”,
“在互联网+时代,研讨课成为老师们创新教学的‘实验室’,P to P, Face to Face,学校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有这些尝试”
……
教务委员会程乃胜主任认为“研讨”不是一个词,而是“研究”和“讨论”的简称,然而“研”和“讨”的互动不是研讨课的根本目的,研讨课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要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其根本目的是“转识成智”。小班研讨课如同一块教学方法革新的试验田,希望能够在这块实验田里收获经验,最终推广开来。